CGF2019专刊:学术演讲现场记录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093期日报。
龚晋慷:肠道产业在功能性食品领域中的机遇
[IF:N/A]
① 便秘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对健康的危害大,但治疗的难度很大;② 向大肠输送水分是最安全有效地治理便秘的方法;③ 膳食纤维是治疗便秘的理想物质,具有全天然、无副作用的优势,适用人群广,食用方便;④ 新开发的膳食纤维产品,能有效结合水分子,并向肠道输送水分,可用于缓解便秘症状;⑤ 该产品具有无糖分、无添加剂、无胆固醇的特点,有望在近期上市。
Opportunity of functional food in gut health
05-04, doi: 10.2019cgf/km2019-0504-09
【主编评语】美国概杰食品科技首席科学家,上海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龚晋慷博士发表题为《肠道产业在功能性食品领域中的机遇》的演讲,介绍了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性食品。(@小肠君)
Eran Elinav:益生菌与微生物组——机遇与挑战
[IF:N/A]
① 粪便菌群只能反映部分肠道菌群信息,取样部位越接近直肠末端,菌群越不能反映上端菌群结构;② 益生菌的功效颇具争议,欧美目前还没有受批准的益生菌疗法;③ 益生菌定植能力具有宿主特异性,同一菌株的定植能力在有血缘关系的宿主中具有相似性;④ 益生菌的定植受肠道菌群影响;⑤ 益生菌对于宿主和菌群的影响具有菌株、宿主特异性;⑥ 抗生素干扰菌群后,益生菌对于菌群恢复没有助益,粪菌移植更有助于菌群恢复稳态。
Probiotics & the microbiom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05-04, doi: 10.2019cgf/km2019-0504-0301
【主编评语】来⾃以⾊列魏茨曼研究所的Eran Elinav博⼠,发表名为《probiotics & the micribiot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y》的报告,分享了研究团队在益生菌定植和促健康效应特异性方面的研究,并介绍了益生菌在抗生素干扰后菌群稳态的回复中的作用。(@小肠君)
Noah Palm:筛选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菌群代谢产物
[IF:N/A]
① 结合单菌株培养及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筛选系统,从IBD患者中筛选出144种单菌株,其代谢产物可与GPCR互作;② 通过该方法,可鉴定出与已知gpcr互作的新菌群代谢产物,以及与已知菌群代谢产物互作的配体未知的孤儿GPCR;③ 例如:共生细菌M.morganii可分泌多巴胺受体(DRD2-4)激动剂,而B.theta中的一种特定菌株可分泌GPR56的配体L-Phe;④ 同时,菌群代谢产物对宿主的作用受到饮食影响。
Illuminating the ‘dark matter’ of the bioactive gut microbiota metabolome
05-04, doi: 10.2019cgf/km2019-0504-0302
【主编评语】耶鲁大学医学院的Noah Palm的报告,开发了一种从海量菌群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有特定生物活性的物质的方法。(@沈志勋)
朱书:肠道免疫与肠道病毒的互作如何影响健康与疾病
[IF:N/A]
① 肠上皮细胞(IEC)中的NOD样受体(NLR)作为宿主识别肠道病毒的第一道防线,不同的NLR可识别不同病毒的dsRNA;② NLRP6通过RNA解旋酶Dhx15识别脑心肌炎病毒(EMCV),诱导I/III型干扰素的产生及相关基因的激活;③ NRLP9通过RNA解旋酶Dhx9识别轮状病毒,NLRP9形成的炎症小体可促进细胞凋亡;④ 树突细胞(DC)表达的Rig-I可识别共生病毒并分泌IL-15,在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⑤ 基因与肠道病毒共同决定了IBD易感性。
Intestinal Immune-Enteric Virus Interac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05-04, doi: 10.2019cgf/km2019-0504-0303
【主编评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书博士,发表名为《健康与疾病中的肠道免疫-肠病毒互作》的报告,介绍了一系列肠道病毒研究,讨论了肠道免疫与肠道病毒的互作如何影响健康与疾病。(@沈志勋)
魏泓:无菌动物及其在疾病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应用
[IF:N/A]
① 无菌动物运用于菌群研究可以推动因果性研究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因果性研究证据;② 无菌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脑肠轴、菌群-肿瘤相关性、药物-菌群互作等健康相关领域;③ 无菌动物也可用于建立研究饮食干预模型,验证饮食-菌群影响宿主健康的作用机制;④ 无菌动物模型也可服务于畜牧业,有助于研究畜禽健康与菌群关系,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⑤ 正在增加无菌动物的种类,以求更好地服务于医学、畜牧与食品等领域。
Application of germ-free animal in microbiome research
05-04, doi: 10.2019cgf/km2019-0504-0304
【主编评语】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魏泓博士,发表名为《无菌动物及其在疾病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全国最大无菌动物平台的建设及利用无菌动物开展的研究。(@小肠君)
于君:微生物组与胃癌
[IF:N/A]
① 仅有3%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可发展出胃癌,但其它细菌在胃癌中的作用尚未明确;② 在西安和内蒙古人群的队列研究中,对比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癌患者,鉴定出胃癌患者胃粘膜菌群组成的显著变化,并且菌群变化与疾病进展相关;③ 鉴定出5种口腔致病菌在胃癌患者中显著富集,可能在胃癌进展中有重要作用;④ 幽门螺杆菌影响了其它胃粘膜菌群形成的生态网络。
The Microbiome and Gastric Cancer
05-04, doi: 10.2019cgf/km2019-0504-0405
【主编评语】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于君博士,发表题为《微生物组与胃癌》的报告,介绍了在胃癌的发生发展阶段,与炎症及肠上皮病变相关的胃粘膜菌群变化,尤其关注了幽门螺旋杆菌之外的其他细菌。(@沈志勋)
Lars Engstrand:分析健康人体微生物组的基于人群的研究
[IF:N/A]
① 菌群受多种因素影响,抗生素对于菌群的影响显著且时间长;② 粪便菌群难以反映肠道菌群的实际状况,肠道菌群结构在肠道不同部位有差异;③ 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但是体内菌群波动幅度小于个体间的菌群差异;④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转化微生物组研究中心(CTMR)可结合临床样品进行菌群分析,开展了炎症与菌群、肠易激综合征与菌群等领域的研究;⑤ 通过合作,正在开展基于健康人群的菌群研究。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ealthy human microbiome
, doi: 10.2019cgf/km2019-0504-0306
【主编评语】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转化微生物组研究中心的Lars Engstrand博士发表题为《Population-based studie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ealthy human microbiome》的报告,介绍了基于人群研究鉴定健康的人体肠道菌群的研究成果。(@小肠君)
姜长涛: 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在糖代谢稳态中的调控作用与机制
[IF:N/A]
① 代谢性疾病中,肠道菌群紊乱促进缺氧诱导因子HIF活化;② 肥胖患者肠道HIF2α的过度活化,可通过靶向NEU3促进神经酰胺的产生,以促进胰岛素抵抗及糖异生;③ 抑制HIF2α有助于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④ 二甲双胍抑制脆弱拟杆菌介导的特定胆汁酸代谢,并以AMPK非依赖性途径,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FXR受体信号,从而改善糖尿病。
Gut 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signaling orchestrates metabolic diseases
05-04, doi: 10.2019cgf/km2019-0504-0307
【主编评语】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姜长涛博士,发表题为《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在糖代谢稳态中的调控作用与机制》的报告,介绍了多个肠道菌群相关的糖代谢调控通路的研究成果。(@沈志勋)
周宏伟:代谢疾病的肠道微生物组关键物种的鉴定
[IF:N/A]
① 肠道菌群是众多疾病的诱因之一,但是不同研究的结果呈现异质性,可能与菌群分析方法、人群差异有关;② 广东的人群研究项目是至今以大规模的菌群相关人群研究,发现菌群的宿主特异性非常大,不同个体的菌群在门水平就有非常显著的差异③ 代谢综合征与拟杆菌门丰度负相关,与变性菌门正相关,与厚壁菌门中产丁酸细菌负相关;④ 生活方式与菌群共同体影响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长时间静坐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
Identification of key species in gut microbiome for metabolic diseases
05-04, doi: 10.2019cgf/km2019-0504-0308
【主编评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周宏伟博士发表题为《肠道疾病的肠道微生物组关键物种鉴定》的报告,介绍了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菌谱和广东的大规模人群研究成果。(@小肠君)
Andrew Brantley Hall: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富集的新型Ruminococcus gnavus分支
[IF:N/A]
①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菌氧化应激相关基因通路显著上调,Ruminococcus gnavus是上述通路上调的主要贡献菌种;② Ruminococcus gnavus是条件致病菌,从正常人和病人中可以分离出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只出现于IBD患者中;③ IBD患者特异的菌株具有粘附和应激相关基因,有助于其适应肠道环境;④ 与粘液利用相关的基因在该菌株分支中分布广泛,说明该菌株的定植与肠上皮关联密切。
A novel Ruminococcus gnavus clade enriched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ients-lecture
05-04, doi: 10.2019cgf/km2019-0504-0309
【主编评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博德研究院的Andrew Brantley Hall博士发表题为《A novel Ruminococcus gnavus clade enriched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ients》的报告,介绍了一类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富集的Ruminococcus gnavus及其基因、功能特点。(@小肠君)
Xinjun Zhu:mTOR/自噬通路与肠纤维化
[IF:N/A]
① 在肠纤维化模型小鼠和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中,IL23 / IL22的水平升高;② mTOR激活并上调 IL23 / IL22信号轴,促进肠纤维化,其过程不依赖于T细胞或B细胞;③ 在Cx3cr1 +单核细胞中,mTOR激活且诱导 IL23 的上调;④ Cx3cr1 +单核细胞自噬的失活诱导IL23 / IL22的表达,并加重纤维化,表明mTOR /自噬途径可通过调节IL23 / IL22轴进而影响肠纤维化的进展。
mTOR/autophagy pathway in intestinal fibrosis
【主编评语】美国阿尔巴尼医学院的Xinjun Zhu博士发表题为《mTOR/自噬通路与肠纤维化》的报告,介绍了通过诱导Cx3cr1+单核细胞自噬,限制IL-23/IL-22轴介导的肠纤维化的研究成果。(@小肠君)
吴开春:菌群移植临床治疗的成功、困惑和展望
[IF:N/A]
① 目前全球注册的粪菌移植(FMT)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感染和消化系统疾病方面;② FMT治疗CDI疗效明确,但对于IBD、IBS等其他疾病的治疗,其疗效不如CDI且缺乏足够证据支持;③ FMT治疗效果与肠菌多样性及组成成分有关,但肠道微生态恢复能多大程度上反映疗效仍不明确;④ 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RCT研究、肠道微生物研究以及制定FMT的实施及伦理标准,保障FMT的合理进行,更好地探索其临床治疗价值。
clini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success, difficulty and future
【主编评语】西京消化病医院的吴开春教授发表了题为《菌群移植临床治疗的成功、困惑和展望》的报告,总结菌群移植临床试验及疗效的全球状况并提出困惑和展望。(@小肠君)
房静远:肠微生态与大肠癌-仁济消化工作报告
[IF:N/A]
① 饮食和肠道微生态等环境因素参与了大肠癌(CRC)的发生发展;② 粪便共生梭菌、CEA和粪便隐血实验联合检测,预警CRC的价值更大;③ 具核梭杆菌(Fn)预测结直肠癌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AJCC相当;④ Fn可激活TLR/MYD88信号通路,显著降低miR-18a*和miR-4802表达水平,进而上调ULK1和ATG7,使细胞的自噬水平升高,并对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产生抗药;⑤ 未来可通过检测和靶向Fn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对大肠癌的临床管理和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Gut microbiota and colorectal cancer: data from Renji hospital
【主编评语】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的房静远教授发表题为《肠微生态与大肠癌:仁济消化工作报告》的报告,介绍了靶向具核梭杆菌对大肠癌的临床管理和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小肠君)
Edward Lee:克罗恩外科手术进展
[IF:N/A]
① 手术是大多数克罗恩病患者无法避免的的治疗手段,但其并不是治愈方法,35%到50%的手术病人在10年内仍需要重复手术治疗;② 目前外科手术进展主要包括微创手术方式及术后加速康复;③ 微创手术包括腹腔镜、机器人及单切口手术,不仅更精准、美观,同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④ 术后加速康复包括早期活动、早期营养给入、阿片类止痛药物的限制使用等,需要手术者、麻醉师、护士的共同配合。
Update o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rohn's disease
【主编评语】美国阿尔巴尼医学院的Edward Lee博士发表了题为《Update o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rohn’s disease》的报告,介绍了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进展,总结了从开腹到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的治疗手段发展。(@小肠君)
Gut主编:微生物组在癌症中的作用
[IF:N/A]
① 微生物群与遗传或单核苷酸多态性无明显联系,肠道菌群的形成主要受环境影响,其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影响宿主健康;② 除抗生素类药物外,一些非抗生素药物对肠道菌群同样具有广泛影响,其中精神类药物影响最大;③ 良好的肠道菌群能够增强全身抗肿瘤反应,如胃癌、结直癌和胰腺癌等,微生物可通过瘤周免疫抑制促进胰腺癌的发展;④ 肠道菌群与增强癌症免疫治疗有关,影响PD-1免疫治疗肿瘤的疗效。
Role of the Microbiome in Cancer
【主编评语】新南威尔士大学微生物组研究中心教授、Gut期刊主编Emad El-Omar博士发表题为《Role of the Microbiome in Cancer》的报告,阐述肠道菌群的形成受环境的影响,其变化与宿主的健康有关,并对其在胃癌、直结肠癌和免疫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小肠君)
贾伟:肠道微生物组-胆汁酸的交互作用及其对肝脏癌症进展的影响
[IF:N/A]
① 胆汁酸(BA)作为胃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肠道菌群与肝脏和肠道代谢联系起来,从而影响胃肠道运动、肠道通透性和癌变;② BA是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及法尼醇X受体(FXR)的配体;③ 肠道菌群介导的肝内BA的积累是维持肝细胞损伤的重要介质,肝细胞损伤可导致肝纤维化和恶性肿瘤的发生;④ BA-菌群互作的破坏会促进炎症和胃肠道癌症;⑤ 肠道菌群和胆汁酸谱的调节,有望成为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新方法和相关研究的新前沿。
Gut microbiome - bile acid crosstalk and its impact on liver cancer development
【主编评语】夏威夷大学癌症研究中心教授贾伟博士发表题为《肠道微生物组-胆汁酸的交互作用及其对肝脏癌症进展的影响》的报告,指出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影响肠道菌群组成,而肠道菌群又可以影响胆汁酸的合成和信号传递,这种相互作用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小肠君)
黄曦:消化系统癌症中的肠道微生物研究转化-想法,数据和实现
[IF:N/A]
① 元基因组学揭示了结直肠癌患者的微生物变化,核梭杆菌、某些大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② 调节肠道菌群对癌症免疫治疗非常重要;③ 肠道菌群为结直肠癌的筛查和疾病预测提供了丰富的生物标志物来源;④ 将粪便菌群中生物标志物筛查和临床检测指标相结合,减少非入侵性测试,或可减少结直肠癌检查与治疗中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Translating gut microbiota research in digestive cancers: ideas, data and realization
【主编评语】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曦博士,发表题为《消化系统癌症中的肠道微生物研究转化:想法,数据和实现》的报告,回顾结直肠癌微生物群的最新研究,并讨论肠道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小肠君)
Josephine Ni:肠黏膜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决定因素及其在病原体排除中的作用。
[IF:N/A]
① 克罗恩病患者粪便中的氨基酸及衍生物与肠道生态失调正相关,氨基酸和变形菌门丰度正相关,脲酶导致的肠道菌群变化与免疫介导的结肠炎恶化相关;② 细菌生物膜与右侧结肠肿瘤、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有关,生物膜微生物群可通过损害肠上皮屏障,影响细胞增殖的多胺代谢,加剧肠道失调,增强促炎/促癌反应;③ 大肠杆菌经由NtrB/NtrC双组分体系调节氮代谢,具有阶段增殖和O2依赖性聚合行为,促进生物膜形成;④ 氮通量影响菌群失调和生物膜形成。
Determinants of bacterial biofilm formation at the intestinal mucosal interface and their roles in pathogen exclusion
【主编评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Josephine Ni博士发表题为《Determinants of bacterial biofilm formation at the intestinal mucosal interface and their roles in pathogen exclusion》的报告,对肠道疾病中生物膜的形成进行综述,并对其组内用于研究细菌生物膜形成因素的生物模型进行讨论。(@小肠君)
梁伟强: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癌风险的调节
[IF:N/A]
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的最主要原因,根除HP可显著减少胃癌的复发,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② 根除HP后,晚期胃癌前病变老年患者(>60岁)发展为胃癌的风险减小;③ 队列研究表明,使用阿司匹林与根除HP后胃癌风险的频率、剂量和持续时间的显著降低有关;④ 研究发现,使用二甲双胍也可以降低根除HP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⑤ 根除HP后,长期使用PPI仍与胃癌风险增加有关;⑥ 亚组分析表明,癌症风险增加只在非阿司匹林使用者中观察到。
Modulation of risks of gastric cancer after H.pylori Eradication
【主编评语】香港玛利亚医院综合内镜中心联合主任授梁伟教授,发表了题为《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癌风险的调节》的报告,展示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化学预防药物(阿司匹林和二甲双胍)以及离子泵抑制剂会进一步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癌发生的风险。(@小肠君)
卜鹏程:结肠和结直肠癌中的不对称细胞分裂
[IF:N/A]
① 肿瘤干细胞可以进行不对称分裂产生一个干细胞和一个分化的细胞,蛋白质是细胞命运的决定因素;② 一个新的长链非编码RNA-lnc34a,介导miR-34a在肠道干细胞(ISC)分裂中的不对称分化,决定细胞命运,调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③ 炎性刺激促使miR-34a缺失小鼠Lgr5+ISC的自行更新,鼠类柠檬酸杆菌促进miR-34a缺失小鼠产生结肠腺癌;④ miR-34a系统抑制Th17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浸润,抑制炎症性结肠肿瘤的发生。
Asymmetric cell division in colon and colon cancer
【主编评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卜鹏程博士发表题为《结肠和结直肠癌中的不对称细胞分裂》的报告,介绍了Inc34a介导miR-34a在肠癌干细胞分裂中的不对称分化,miR-34a介导肠道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调控肠炎向肠癌的转化。(@小肠君)
王婷婷:肠道真菌群与肠道疾病
[IF:N/A]
① Card9和肠道真菌在结肠炎相关癌症(CAC)中作用重要;② 肿瘤中髓系抑制细胞(MDSC)在Card9-/-小鼠中聚积并被激活,G-MDSC下降可抑制Card9-/-小鼠的CAC;③ 热带念珠菌可将小鼠骨髓细胞诱导为MDSC,抗真菌治疗改善Card9-/-小鼠的CAC,结肠癌患者的真菌负荷与MDSC比例相关;④ 真菌可通过抑制结肠上皮细胞修复产生致病作用,Dection-3敲除后,巨噬细胞抗真菌能力受损,NF-κB信号通路缺失,加重结肠炎;⑤ 调控真菌有助于肠炎治疗。
Gut mycobiota and colon tumorigenesis
【主编评语】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王婷婷博士,发表题为《肠道真菌群与肠道疾病》的报告,从肠道共生真菌角度出发,展示肠道真菌在炎症性肠病以及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免疫机制。(@小肠君)
Olabisi Coker:结直肠癌中的非细菌肠道微生物
[IF:N/A]
① 肠道真菌组、病毒组和古菌组的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② 黏膜细菌组可以反映CRC的疾病发展状况,直接参与CRC的发生发展;③ 粪便中的非细菌生物标记是无创诊断结直肠癌的潜在指标;④ 在结直肠癌疾病状态中,微生物组界间互作发生改变;⑤ 真菌间的协同互作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⑥ 共生微生物组中的生物界间拮抗作用,也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
Non-Bacterial Enteric microbes in Colorectal Cancer
【主编评语】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Olabisi Coker博士,发表题为《Non-Bacterial Enteric microbes in Colorectal Cancer》的报告,介绍了共生生物组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以及结直肠癌诊断中的潜在作用。(@小肠君)
秦楠:肠道微生物组与肿瘤免疫治疗
[IF:N/A]
① 调节肠道微生物组可以改善在癌症免疫治疗效果;② 对PD-1应答者和无应答者的粪便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治疗过程中微生物发生动态变化,微生物可能影响患者免疫治疗响应度的关键代谢通路;③ 肠道微生物组与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可以从不同癌种、不同药物、更多样本量和多组学入手;④ 白塞氏病、强直性脊柱炎、帕金森病等免疫类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均发生显著改变,利用微生物组改变人体健康具有广阔前景。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me in the Response to Cancer Immunotherapy
【主编评语】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研究员秦楠博士,发表题为《肠道微生物组与肿瘤免疫治疗》的报告,介绍了临床前研究中调节肠道微生物可改善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同时也指出临床上对微生物变化及如何起效还需进一步研究。(@小肠君)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小肠君,沈志勋,向丽园、吴霞、钟敏、祁玉丽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505 | CGF2019专刊:5月4日开幕式演讲现场记录
0502 | 营养匮乏,肠上皮如何维持正常的微生物防御功能?
0430 | 食不可无大米,稻不可无菌群!中科院新成果登上NBT
0427 | Nature连发:聚焦肠道干细胞,关注肠上皮稳态
0426 | 过敏反应一线牵,皮肤损伤与食物过敏间不可不说的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